在原始社會末期,蕭縣已有很高文化和發(fā)達的經(jīng)濟。近從龍城鎮(zhèn)東南倒流河沿岸發(fā)掘了的花甲寺、金寨、大蔡莊、北泉、城陽等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,尤其是莊里鄉(xiāng)金寨村南玉石塘出土的玉璧、玉刀、玉錐等,工藝十分精熟,至今光艷如新,為我國目前同期出土文物中的翹楚。
夏代
夏、商、周三代,蕭縣是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的交匯區(qū),早在夏代這里就是蕭國古邑。
春秋
屬宋國,曾復建蕭國為宋附庸。宋偃 王47 年 (前 286年)宋亡,屬楚國,為蕭邑。
秦朝
秦王政二十三年 (前224 年),置泗水郡 (治沛,今江蘇沛縣境),設(shè)蕭縣 (治蕭故城),屬之。
西漢
漢王元年 (前 206年)四月,蕭縣 (仍治蕭故城)屬項羽西楚國 (都彭城,今徐州市)泗水郡(仍治沛)。高祖五年(前202 年)正月,泗水郡改屬韓信楚國(都下邳,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(zhèn)),蕭縣仍屬之。在今境內(nèi)設(shè)杼秋縣 (治今孫廟鄉(xiāng)老黃口),屬彭越梁國碭郡。六年春,蕭縣改屬漢沛郡(治相,今淮北市相山)。十一年三月丙寅,碭郡改屬劉恢梁國 (都睢陽,今河南商丘南)。高后七年 (前181 年)二月,碭郡改屬呂產(chǎn)呂國。八年八月,碭郡改屬梁國。后九月,碭郡歸漢。文帝前元二年(前 178年)二月乙卯,碭郡改為劉楫梁國。十二年,改屬劉武梁國。元封五年 (前 106年)四月,沛郡、梁國屬豫州刺史部。本始三年(前71 年)六月甲辰,宣帝封丞相韋賢為扶陽侯(都今蕭縣西南30 公里與淮北市交界的岱河東岸),侯國屬沛郡,自此境內(nèi)分設(shè)3 個縣、國,分屬 2 個郡、國,余仍之。
王莽新朝
王莽篡政,改沛郡為“吾符郡”,又作“吾府郡”,改梁國為“陳定郡”,改扶陽侯國為縣,又改作 “合洽縣”,改杼秋縣為 “予秋縣”。更始元年 ( 23年),劉秀封為蕭王。
東漢
東漢初,恢復舊政區(qū)名,今縣境設(shè)蕭縣 (仍治蕭故城)、杼秋縣 (仍治孫廟鄉(xiāng)老黃口),屬沛郡(仍治相,今淮北市相山);扶陽縣(仍治故侯國邑)仍屬碭郡, 2個郡仍屬豫州(治譙,今亳州市區(qū))。建武十三年(37 年),扶陽縣改為韓歆的扶陽侯國。十五年正月辛丑,扶陽侯國除為縣,不久廢。今縣境仍設(shè)蕭、杼秋2 個縣,仍屬豫州沛郡。二十年六月乙未,改沛郡為劉輔沛國 (仍都相)。
三國·魏國
延康元年(220 年)十月,曹魏代漢,今縣境仍設(shè)蕭 (仍治蕭故城)、杼秋(仍治故城)2 個縣,仍屬豫州(初治譙,后多次改治)沛郡(初治相。太和三年,改治沛縣,今 屬江蘇沛縣境)。黃初二年 ( 221年),追封曹熊為蕭公。太和三年 (229 年),改蕭公國為蕭王國 (仍都蕭故城)。六年,蕭王曹炳歿,無子,國除為縣,改屬沛國 (都沛)。青 龍二年 (234 年),蕭縣改屬豫州譙郡 (均治譙,今亳州市區(qū))。景初二年 (238 年),蕭縣(仍治蕭故城)改屬豫州汝陰郡(治汝陰,今阜陽市區(qū))。嘉平五年( 253年),蕭縣改屬譙郡 (仍治譙);杼秋縣仍屬沛郡 (治沛,故沛城)。
西晉
咸熙二年(265 年)十二月,西晉代魏,改元泰始,仍設(shè)蕭縣(仍治蕭故城,曾封司馬丙于此)、杼秋(仍治故城)2 個縣。十二月丁卯, 2 個縣改屬司馬景沛國(都相),仍屬豫州(初治項,今河南沈丘縣城。后改治陳,今河南淮陽縣)。永嘉五年( 311年),豫州沒于劉漢國石勒部,改沛國為沛郡。
東晉
東晉初,曾收復。大興元年 (318 年),入石勒。二年,復入東晉。太寧初 (約323年),入后趙。永和五年 ( 349年),入冉閔。七年,冉閔豫州刺史冉遇降晉。光壽元年357 年),地入前燕,屬前燕豫州(治潁川郡,今許昌東)沛國,余仍西晉舊制。太和五 年 (365 年),前燕亡,入前秦,仍之。建元十六年 ( 380年),沛國改屬東豫州 (治許 昌)。淝水戰(zhàn)后(383 年),地屬東晉徐州。東晉義熙七年( 411年),置北徐州(治彭城,今徐州市)。今縣境杼秋縣在東晉亂后廢,蕭縣 (仍治蕭故城)僑置沛郡 (又稱北沛郡,兼郡治),在城北僑置相縣,又稱在黃楊城、北辰集置沛郡,實為 1個僑郡,領(lǐng)相、蕭、杼秋縣。
南朝·宋
元熙二年(420年)六月,劉宋代晉,今縣境仍為北徐州(仍治彭城)僑置沛郡(治僑置相,今蕭故城或其北),領(lǐng)相、蕭縣。永初三年(422 年),去“北”字,屬徐州(仍治彭城)。
北朝·北魏
和平六年(465 年),占領(lǐng)蕭縣。泰始二年(466 年),淮北地區(qū)漸入北魏。梁大通元年( 527年),梁占領(lǐng)蕭縣。不久,復入北魏,今縣境設(shè)龍城縣(治今縣城龍城鎮(zhèn)東),屬徐州彭城郡 (均治彭城);蕭縣 (仍治蕭故城)屬沛郡 (治蕭)。
南朝·梁
梁占領(lǐng)期間仍設(shè)蕭縣(治蕭故城),屬睢州(治頓丘僑縣,今宿州市老符離集)沛郡(改治淮陽,今宿州市解集)。
北朝·東魏
永熙三年(534 年)十月,東魏承襲北魏東部地區(qū),入東魏。武定五年( 547 年)正月,侯景叛東魏。二月,降梁,入梁。十一月,復入東魏,今縣境內(nèi)設(shè)蕭縣 (仍治蕭故城),屬徐州 (治彭城,今徐州市)沛郡 (仍治蕭縣)。
北朝·北齊
武定八年五月,北齊取代東魏,仍之。天保二年( 551年),一說七年,改蕭縣為承高縣(仍治蕭故城),仍之。七年,撤銷沛郡,承高縣改屬徐州彭城郡(均治彭城,今徐州市)。
北朝·北周
建德六年(577 年)二月,滅北齊,承高縣(仍治蕭故城)及復置龍城縣(仍治今龍城鎮(zhèn)東)屬徐州彭城郡 (均治彭城,今徐州市)。
隋朝
北周大定元年 (581 年)二月,隋代北周,改元開皇,今縣境仍設(shè)承高 (初治蕭故城)、龍城縣(仍治今龍城鎮(zhèn)東),屬徐州彭城郡(均治彭城,今徐州市)。大定二年(583年)撤郡,直屬徐州。六年,撤銷龍城縣,并入承高縣(仍治蕭故城)。十八年,改承高縣為臨沛縣(仍治故蕭城),仍屬徐州。大業(yè)二年( 606年),改臨沛縣為蕭縣(仍治故蕭城),仍屬徐州。三年四月,改徐州為彭城郡,屬徐州刺史部。
唐朝
大業(yè)十四年五月,唐代隋朝,改郡為州,今縣境設(shè)蕭縣(仍治蕭故城),屬徐州(仍治今徐州市)。武德四年(621 年)五月,平王世充,仍之,屬徐州總管府(治徐州)。貞觀元年( 627年),徐州屬河南道地理區(qū)。八年,改徐州總管府為都督府。十七年,罷徐州都督府。開元二十一年(733 年),徐州屬河南道(治汴州,今開封市)。天寶元年(742年),改徐州為彭城郡 (仍治彭城)。至德元載,徐州改屬淮西鎮(zhèn)節(jié)度 (治汝南,今河南汝南縣)。二載十二月,彭城郡復名徐州。貞元四年( 788年),徐州改屬徐泗濠節(jié)鎮(zhèn)(治徐州)。大中二年( 848年),徐州改屬武寧軍節(jié)鎮(zhèn)(仍治徐州)。咸通三年,取消武寧軍號。十一年,改屬徐泗觀察使。十一月丁卯,更名感化軍節(jié)鎮(zhèn) (仍治徐州)。光化二年( 898 年),復為武寧軍節(jié)鎮(zhèn)(仍治徐州);不久,改為感化軍。天復二年( 902年),罷感化軍,蕭縣仍屬徐州。
清朝
順治二年(1645年)正月,入清,蕭縣仍屬南直隸(仍治今南京市)直隸徐州。順治二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),蕭縣(仍治今龍城鎮(zhèn))改屬江南?。ㄖ谓瓕?,今南京市)直隸徐州 (仍治今徐州市)。十八年,直隸徐州改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 (治江寧)??滴跷迥辏?1666年),直隸徐州改屬江南右布政使司(治蘇州府,今為市)。六年七月甲寅(1667 年8 月 30 日),直隸徐州屬江蘇?。ㄈ灾翁K州府,今蘇州市)。九年四月丁亥(1670 年 5 月19 日),直隸徐州改屬江蘇省淮揚道(治山陽,今江蘇淮陰市)。十五年,直隸徐州改隸江蘇省淮徐道(治徐州)。雍正十年二月甲寅(1732 年3 月 22 日),淮徐道 改治宿遷縣(今屬江蘇?。?。十一年三月癸巳(1733 年 4 月 25日),升直隸徐州為府(治附郭銅山縣,今市區(qū)),屬淮徐海道。咸豐十年( 1860年),徐州府改屬江蘇省淮徐揚海道 (治徐州府)。同治四年(1865 年),徐州府改屬淮徐海道。光緒二年九月丁丑(1876年11月5 日),徐州府改屬淮徐道。清代,江南省、江蘇省先后屬江南江西河南、江南、兩江總督 (駐江寧,今南京市)。
中華民國·北京政府
民國元年(1912 年)1 月,廢道、府,蕭縣(仍治今龍城鎮(zhèn))屬江蘇省。3 年 6 月 2日,屬江蘇省徐海道 (治今徐州市)。廢道后,蕭縣直屬江蘇省。
中華民國·南京政府
民國 16年 6 月2 日晨,國民革命軍第三路前敵總指揮王天培部占領(lǐng)徐州,經(jīng)蕭城,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江蘇省控制區(qū)。21 年(1932 年)10月10日,蕭縣屬江蘇省銅山專區(qū) 又稱第九專區(qū),專員駐銅山,今徐州市區(qū))。 27年 5月 18日,蕭城淪陷,蕭縣政府解體,蕭縣政府為抗日民主政府取代。 29年 3 ~5 月,國民黨蕭縣流亡政府在七區(qū)迎風口一帶活動。5 月14 日,駐臨黃鎮(zhèn)(今管粥集),時稱“北政府”,后據(jù)蕭西地區(qū)。33 年11 月 25日,偽頑合流,在臨黃鎮(zhèn)及附近的親民村、勝利村、陸莊組建蕭銅豐沛四縣聯(lián)防政府,并以四村鎮(zhèn)為臨時流亡縣府駐地。蕭縣在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存在期間,屬江蘇省第九專區(qū)。35 年7 月18 日,國民黨軍隊占領(lǐng)蕭城。24 日,蕭縣政府從臨黃鎮(zhèn)遷往蕭城。 37 年11 月13 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城,蕭縣全境解放。
日偽、汪偽蕭縣政權(quán)
民國27年5月18日10 時蕭縣淪陷,組成日偽漢奸政權(quán),屬日本海軍與華北偽政權(quán)控制的以徐州為中心的蘇皖邊區(qū)市、縣。29 年4月,成立日偽 “蕭縣政府”。 31 年1 月15日,改屬南京汪偽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蘇淮特別行政公署”(駐徐州市)。 33 年1 月 13日,改屬 “淮海省”(仍駐徐州市)。34 年 8 月 15日,日本無條件投降亡。
解放時期
中國共產(chǎn)黨建政·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
蕭縣長期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創(chuàng)建的邊區(qū)縣取代。尤其是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境內(nèi)為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邊區(qū)縣、國民黨的流亡縣政府和日偽組成漢奸政權(quán)相分割或進行長期拉鋸戰(zhàn)的戰(zhàn)場。
中國共產(chǎn)黨于民國27年8月創(chuàng)建的蕭縣抗日民主政府,先后屬28年11月創(chuàng)建的豫皖蘇區(qū)聯(lián)防委員會和29 年3 月 24日創(chuàng)建的第六區(qū)為基礎(chǔ)的皖東北抗日根據(jù)地的淮上辦事處(1938年9月至1941年1月)、淮上行署(1941年1月至8日)。民國30年8月23日,蕭縣抗日民主政府改屬淮北蘇皖邊區(qū)行政公署第二專區(qū);蕭銅縣(蕭宿銅縣)抗日民主政府改屬第三專區(qū)。34年10月29日,蕭銅縣民主政府改屬華東局華中分局蘇皖邊區(qū)政府第七專區(qū);蕭縣民主政府改屬第八專區(qū)。35 年11月下旬,第七專區(qū)撤往蘇北,第八專區(qū)撤往豫東解放區(qū),蕭縣為國統(tǒng)區(qū)。